看三国,学项目管理—项目的变更管理(1)

编辑:管理员 浏览人次:

1问题提出

熟读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知道,三国鼎立的结果是曹魏独大,从地理、人力、财力等而言,几乎是当时的三分之二,曹操是否称雄北方的战役是官渡之战,也是曹魏集团初期决定性的战役。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许攸的倒戈,袁绍未能及时处理好许攸投曹的问题,最终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“分崩离析、一泻千里”的失败局面,本文简单从项目“变更管理”的角度,对比曹、袁采取的措施来分析官渡之战的胜、败原因。

2案例过程

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第30回, 《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》,描写了官渡之战的过程,从小说而言,由于刘皇叔没有参战,仅仅一回书,不像赤壁之战、夷陵之战均使用大篇幅进行描写。本回小说主要就曹操、袁绍的官渡进行大决战,最终以曹大获全胜而结束,也是三国时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。


1、 案例背景:

东汉末年,当董卓之乱后,军阀混战。 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,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,形成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局面。建安三年,袁绍击败公孙瓒,占有青、幽、冀、并四州之地。建安二年春,袁术在寿春(今安徽寿县)称帝,曹操即以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为名,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。接着又消灭了吕布,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。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,东到兖、豫、徐州,控制了黄河以南,淮、汉以北大部地区,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。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,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,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。

建安四年,袁绍发兵70余万(小说数据),南下进攻许昌,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。

2、 案例过程:

袁军主力接近官渡,夏侯惇告急,曹操起军七万,前往迎敌,留荀彧守许都。

第一战:两军对垒,帅将出马,双方厮杀,最后袁方审配万弩并发,乱箭齐射,曹军大败。

第二战:袁方构筑楼橹,堆土如山,用箭俯射曹营。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,发石击毁了袁军,各有胜负。

第三战:袁军又掘地道进攻,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。

相持阶段:双方相持3个月,曹操处境困难,后方也不稳固,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。荀彧写信力挺曹操,坚持危局,寻求和捕捉战机,击败袁军。


第四战:不久曹方徐晃、史涣等截击、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,增加了曹操胜利的信心。

许攸倒戈:曹军粮草告急,被袁绍谋士许攸得使者催粮书,献计袁绍,不被采纳,许攸倒戈,并为曹操献“奇袭乌巢”之计。

火烧乌巢:曹操立即采纳许攸建议,并立即付诸实行,留曹洪、荀攸守营垒,亲自率领步骑五千人马,冒用袁军旗号,人衔枚马缚口,各带柴草一束,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。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。

决战阶段: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,只派轻骑救援,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。哪知曹营坚固,攻打不下。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,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。曹操励士死战,大破袁军,杀淳于琼等,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。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,导致军心动摇,内部分裂,大军遂溃。

3、 案例结果:

最终袁绍兵败渡河,仅随行八百余骑。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结束。

4、 案例说明:

(1)小说中的“官渡之战”仅仅用一回书来写,确切的说或从历史角度说,“官渡之战”应该从关羽“斩颜良、诛文丑”、解白马坡之围起,到袁绍在冀州惊闻袁尚兵败,吐血而亡至,更远一点,到曹操辽东灭“二袁”彻底结束。

(2)双方参战人马的数量历史和小说有很大的差距,本文以小说数据为主。


3项目“变更管理”的理论

1、 “变更管理”的概念

项目管理的理论如下: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,存在着各种因素不断干扰项目的进行,项目总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之中。项目管理的再好,采用的管理方法再科学,项目也避免不了会发生变化,根据项目管理的哲学思想,这种变化是绝对的。对项目管理来说,关键的问题是能够有效地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,以便采取预防措施,以实现项目目标。

上述一段话,若改变以下,用“战争”替代“项目”,用“战争控制”替代“项目管理”,发现不但理论成立,而且也是战争中的理论基础。原文如下:

在战争的生命周期中,存在着各种因素不断干扰战争的进行,战争总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之中。战争控制的再好,采用的管理方法再科学,战争也避免不了会发生变化,根据战争控制的哲学思想,这种变化是绝对的。对战争控制来说,关键的问题是能够有效地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,以便采取预防措施,以实现战争目标。

2、 项目变化的规律

从项目角度看战争,包含许多的变化因素,战机也是稍纵即逝,能否把握战机、能否掌握规律,是项目成败的关键。而项目的“变更管理”就是要预测变化规律,采取措施,有效对项目进行控制。项目变化一般受一下因素的影响: (1)生命周期;(2)项目目标;(3)项目经理;(4)项目组织;(5)外部因素等。

4“项目变更管理”的分析

1、项目的生命周期

对项目生命周期的认知,本文从战前、战中、破僵、决战分析。

(1)战前:从曹、袁两方对决前谋士献言献策看,分析均到位,具体如下:

袁方:沮授曰:“我军虽众,而勇猛不及彼军;彼军虽精,而粮草不如我军。彼军无粮,利在急战;我军有粮,宜且缓守。若能旷以日月,则彼军不战自败矣。” 绍怒曰:“田丰慢我军心,吾回日必斩之。汝安敢又如此!”叱左右:“将沮授锁禁军中,待我破曹之后,与田丰一体治罪!”


曹方:荀攸曰:“绍军虽多,不足惧也。我军俱精锐之士,无不一以当十。但利在急战。若迁延日月,粮草不敷,事可忧矣。”操曰:“所言正合吾意。”

双方谋士分别分析了敌我形势,是三国时代的swot分析,对比双方,沮授、荀攸均是优秀的谋士,可谓英雄所见略同。

但从项目经理采纳建议的结果看,曹操是“正合吾意”,袁绍是“慢我军心,吾回日必斩之”和“授锁禁军”,孰高孰低,读者自有判断!

(2)战中:袁、曹发生三次交锋后,双方互有胜负,进入相持阶段。期间,曹操有思想动摇、回兵之意,许昌荀彧写信坚定信心,双方僵持。

这一阶段可以看出,曹操兵少的劣势,且思想动摇,“坚持就是胜利”的真正含义。

(3)破僵:打破僵局的关键是进入相持阶段后,许攸倒戈。曹军粮草告急,被袁绍谋士许攸得使者催粮书,献计袁绍,不被采纳,并被袁绍责骂,许攸自刎,被左右劝说,许攸倒戈,并为曹操献“奇袭乌巢”之计。

袁绍的态度,决定谋士的出路,屡屡错失良策,确实有捶胸顿足之感叹!

(4)决战:曹操果断决策,亲自带队,奇袭乌巢、各个击破,袁绍手下相互挖坑、分崩离析,全军溃败。

通过上述发现,对项目周期的控制,袁、曹双方的谋士均看到这一点——袁缓曹急,但由于双方项目经理的态度可以看出,认知点不同。袁绍对此的控制点在“缓”,曹操控制点在“急”。三次交锋后,进入相持阶段,曹操的思想动摇,恰恰是基于宜急不宜缓的担忧,而许昌荀彧的回信,分析形势,优略对比,寻找战机等,打消了曹操的忧虑,对项目的控制精准到位。回头再看袁绍方,对提出“兵多将广、粮草充足、以逸待劳”的谋士下狱,对本次战役也看不出项目控制的思路、也看不出担忧,当然袁绍肯定判定自己是“胜方”——兵多将广、粮草充足、“四世三公”等因素,战争节奏的把控、急缓的控制非常不明显,有点“信马由缰、顺其自然”的意思。

2、项目的目标

项目目标对双方经理而言的都要“赢”。从前期兵力对比看,七十万比七万,十比一。这是袁绍“满不在乎,肯定赢”的预判断,以为有实力和地盘肯定能赢,而曹操由于兵力悬殊“赢有希望,但要采取有效措施”的预判断,曹方对项目变更与控制的意识更强,本文不再详细展开说明。

3、项目经理

“官渡之战”不管是小说还是历史,由于是“三国”的三大战役之一,也是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,历来评价很多,尤其对双方主帅,曹操虚怀若谷、英明果断和袁绍羊质虎皮、优柔寡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本文不想重复,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两位项目经理的对比,简单如下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中仅一回来写“官渡之战”,字数约5800字,本人从两位项目经理的情绪变化来分析,细细读来,趣味焕然:

(1)袁绍的“怒”:8次,其中还3次“大怒”

第一次,对田丰“一怒一恨”:绍因怒,欲斩田丰。众官告免。绍恨曰:“待吾破了曹操,明正其罪!”

第二次,对沮授“一怒一叱”:绍怒曰:“田丰慢我军心,吾回日必斩之。汝安敢又如此!”叱左右:“将沮授锁禁军中,待我破曹之后,与田丰一体治罪!”

第三次,两军阵前对曹操:绍怒曰:“汝托名汉相,实为汉贼!罪恶弥天,甚于莽、卓,乃反诬人造反耶!”

第四次,韩猛兵败军还营:绍大怒,欲斩韩猛,众官劝免。

第五次,许攸献计袁绍,见审配书:绍见书大怒曰:“滥行匹夫!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!汝与曹操有旧,想今亦受他财贿,为他作奸细,啜赚吾军耳!本当斩首,今权且寄头在项!可速退出,今后不许相见!”

第六次,沮授怀疑曹操偷袭乌巢,提醒袁绍:绍怒叱曰:“汝乃得罪之人,何敢妄言惑众!”因叱监者曰:“吾令汝拘囚之,何敢放出!”遂命斩监者,别唤人监押沮授。

第七次,淳于琼被曹操放回将袁绍:败军告说:“淳于琼醉卧,因此不能抵敌。”绍怒,立斩之。

第八次,郭图暗中逼反张郃高览前的对话:绍大怒,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。

(2)曹操的“怒”:2次

第一次,两军之阵前:绍怒曰:“汝托名汉相,实为汉贼!罪恶弥天,甚于莽、卓,乃反诬人造反耶!”操曰:“吾今奉诏讨汝!”绍曰:“吾奉衣带诏讨贼!”操怒,使张辽出战。

第二次,怒杀沮授:沮授被俘,曹操厚待之,留于军中。授乃于营中盗马,欲归袁氏。操怒,乃杀之。

小结:袁绍的“怒”和“大怒”有点没心没肺,不可理喻,完全是不讲理的感觉,从战争角度看,做为一方最高统帅,时常被自己的情绪决定,确实说不过去,反而和其手下的“忠诚不二”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而曹操的两次发怒,合情合理。第一次是两军阵前,被袁绍大骂,且“奉衣带诏讨贼!”,曹操很生气,原因是曹操的“底线被挑战,这是原则性问题”;第二次是厚待沮授,还要逃跑找袁绍,此怒有点指责之意——“我已经优待俘虏啦,还要找袁绍,太不够意思啦,斩!”。

(3)袁绍的“喜”,0次,小说一次也没有。

(4)曹操的“喜”,主要5次,其中“大喜”4次:

第一次,相持阶段,曹操思想动摇,得荀彧书:曹操得书大喜,令将士效力死守。

第二次,徐晃等人放火焚烧韩猛的粮车,得胜回营:曹操大喜,重加赏劳

第三、四、五次,许攸倒戈:时操方解衣歇息,闻说许攸私奔到寨,大喜,不及穿履,跣足出迎,遥见许攸,抚掌欢笑,携手共入,操先拜于地。出谋后:操喜曰:“愿闻良策。”攸曰:“袁绍军粮辎重,┅┅,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。”操大喜,重待许攸,留于寨中。

小说家描写如画:“闻说许攸私奔”说明许攸的倒戈是被迫、无路可退,曹操的大喜是期待,这种“期待”是不确定“大礼”的期待!想想此时投奔人的“大礼”是什么?“不及穿履”、“跣足出迎”,“遥见”、“抚掌欢笑”、“携手共入”、“先拜于地”确实将曹操画出。把手言欢这一段描写,两人多次有“笑”、“亦笑”,老友相见,其乐融融。但是读者一定别忘啦,“其乐融融”的背后也许是对项目走向的直接把控、也许是项目的转折点,若用一句话评价这次“曹许相会”——可谓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”,是否恰当?!!

(5)结论

总结如下:项目经理袁绍从情绪的控制上而言,明显不懂得控制,尤其对项目的决策受到情绪干扰较多,输于曹操。项目管理中,权位或级别越高,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控制越弱,对项目影响想越大。假如用数据统计来分析,情绪对比表如下,无需多言。

项目管理,变更管理

来源: 项目管理者联盟
来源地址: